7月25日,中国产业促进会“锚定清洁能源高地,推进新型能源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藏拉萨圆满召开,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西藏大学提供支持。
会上,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瑞林发表题为《高原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开发建设挑战及经验》的主旨报告,详细分享了中广核在西藏新能源一体化开发中的突破实践、面临挑战及应对举措,彰显央企在藏发展的决心与担当。
西藏新能源开发:四大突破探索高原发展新路径
高瑞林介绍,中广核新能源自2006年起布局风电、太阳能等领域,2016年整合为中广核新能源公司,目前业务涵盖风光、光热、抽蓄、氢氨醇等多元业态。在西藏发展中,公司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谋篇布局,推行“东西互济、南北协同、跨区域融合”战略,力争实现“再造一个西藏分公司”的倍增目标——当前在运容量26万千瓦,预计今年年底达40万千瓦(含5万千瓦光热)。
在项目开发中,中广核实现了四大突破,重塑高原新能源开发模式。
一是突破高寒高海拔技术适应性难题。以阿里热电联产替代项目为例,该项目需同时满足供暖与供电需求,初期尝试槽式熔盐技术未获成功,最终联合中南院探索出光伏+电加热器+熔盐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论证破解高海拔环境适配问题。
二是突破收益率标准限制。西藏项目收益率较内地低0.5个百分点,公司内部暂按5%标准推进,近期借助央企签约契机,已推动集团重新制定西藏区域收益率标准,缓解行业普遍面临的项目审批压力。高瑞林强调,高海拔的西藏反而成为科技创新高地,新技术应用能有效解决电网架构与环境制约下的现实问题。
三是突破新业态拓展瓶颈。从传统电力领域延伸至供热领域时,面临人员紧缺、手续办理经验不足等挑战,通过逐步探索积累相关能力。
四是突破开发模式单一性。从传统风光、光热开发转向“新能源+”模式,结合西藏各区域特点探索多元融合路径,推动开发模式创新升级。
直面建设挑战:多维举措筑牢项目实施根基
高瑞林坦言,西藏新能源项目建设面临多重挑战:施工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安全管理难度大;人员经验不足导致质量管控有待提升;劳务管控存在短板,偶发讨薪阻工现象;施工窗口期短、难度大,项目进展偏缓。对此,中广核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推行“同处同质同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要求承包商与公司执行同等标准;借助科技兴安手段,配备安全手环、无人机监管等设备,对光热项目等多工作面实施精准管控;强化高风险作业前端管控,确保安全措施与方案论证到位,重点整治人员资质、劳动防护、登高作业等“五大顽疾”。
在能力建设方面,严格落实人员资质审核、设备监造与点签机制;针对性解决西藏火电机组少、光热人才紧缺问题,聘请外部技术工程师补强专业力量;依托集团质保体系开展打假专项行动,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强化监督。
在政企联动方面,开设农民工工资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建立周沟通机制与项目经理督办清单;加强前端登记管理,严格把关分包转包环节;深化与政府互动协调,降低阻工影响。
在工期管理方面,调整工作节奏,利用冬季非施工季完成招采等前期工作,确保4-10月施工期高效推进;通过合作培养当地施工队伍,发挥地域优势;优化人员调配保障光伏等项目进度,实现合理抢工期。
坚守央企担当:以决心信心助力西藏新能源发展
谈及央企担当,高瑞林分享了两年建藏感悟:“央企担当不应是盲目投入、不计收益,而是在现有环境下实现项目落地与经营可持续的平衡。”他强调,中广核在藏发展秉持“三个心”:项目开发有信心,即便前期因成本问题屡被约谈,仍坚持实事求是沟通政策、争取支持,绝不轻言放弃;规模倍增有决心,直面困难破解发展瓶颈;争当产业链链长有恒心,持续深耕西藏新能源领域。
针对未来发展,高瑞林呼吁加强人才储备,动员更多力量进藏助力发展;期待设计单位优化方案、设备厂家降低成本,共同推动技术落地;同时希望进一步优化西藏新能源政策,为项目落地创造更有利环境。
最后,高瑞林以“谋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表明中广核在西藏新能源领域的坚定态度:将以决心与信心持续推进高原新能源一体化开发,为西藏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贡献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