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中国产业促进会“锚定清洁能源高地,推进新型能源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藏拉萨圆满召开,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西藏大学提供支持。会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邓振辰副处长出席会议并作《西藏“十五五”能源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就西藏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探讨。
西藏自治区电力发展特点
邓振辰指出,西藏自治区电力有鲜明的发展特点:负荷高,增长快。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154亿度,最大负荷276万千瓦,用电量增长14.2%,10年均增速16%。
高比例新能源。截至2025年6月底,西藏总装机规模109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5%以上,新能源占比超过50%。
西藏电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邓振辰表示,西藏电力发展存在问题与挑战:电力保供形势较严峻。年内丰枯、日内昼夜的供需矛盾,丰期弃电与枯期缺电并存,日间弃电与夜间缺电并存。冬季用电,晚间用电,保障难度大;清洁能源消纳问题日益突出。电源结构,负荷特性叠加导致新能源消纳利用率低。2024年光伏、风电弃电率分别达32%、17%,亟需提高新能源的消纳利用水平;内需电源建设遇困境。一是冬季保供缺口大,满足冬季保供又将产生大量夏季弃电;二是高原地区电源建设成本高,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大;资源待开发利用规模大,外送通道资源紧张。区内消纳不足,外送走廊资源紧张,亟需协调要素保障,进行全区资源统筹布局,推进西藏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西藏电力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思路探讨
问题一:如何保障西藏内需电力要求?
内需以季节性的电力供需矛盾为主,冬季内需电力缺口大,持续时间短,夏季弃电量大。未来10-15年时间是内需保障的困难时期。西藏新能源非常丰富,调节电源、输电通道紧张,内需市场空间不大,须协调资源、市场以及内需之间的矛盾。
水电总院通过研究提出以规模化、基地化、一体化的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基地的开发来统筹内需和外送的解题思路。基地具有多能互补,电力特性友好的特点,基地化、规模化带动开发成本下降,解决电源建设条件、经济性较差的问题。基地化外送提高通道利用率,节约通道。
建设水风光基地,突破内需供应瓶颈。规划基地电源装机约3000万千瓦,基地运行可以完全满足2035年西藏的内需电力要求。在满足内需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实现外送。外送电力700万千瓦,400亿千瓦时,年创收100亿元。
问题二:如何协调区域间能源发展?
西藏幅员辽阔,气候、经济、产业、资源差异大;藏东水能资源丰富,藏中负荷中心,新能源资源丰富;藏西北地广人稀,新能源资源丰富。
建设藏东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区,推进四大水风光基地建设,形成总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建设藏中地区清洁用能产业核心区,在发电侧和用电侧发力,另藏中区域的地热能资源比较丰富,要进一步推进地热资源的勘察,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推进地热加的示范工程区。建设藏西北地区源网荷储实验区。加强网架结构,提升能源互联互济,为电力保供提供托底支撑;规划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利用好当地资源,满足电力就地供应。
问题三:阿里地区电力保供如何解决?
阿里地区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一个桥头堡,也是我们矿业发展、边防建设的重点区域。阿里地区的电力负荷分为两块,一个是基本的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另一个是产业发展的增量负荷。基本用电负荷变化不大,须刚性满足。产业发展的增量负荷,要满足矿业发展,以电定产。
邓振辰认为,水风光储、源网荷储须协同发展解决阿里地区电力保供问题。以水风光储的基地开发解决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调节水库电站,提供调节支撑,促进区域新能源开发,满足基本用电需求。另外,以源网荷储加特色矿业,以一产一能,以产定能的方式确定电源开发规模,满足地区的产业发展的用能要求。
问题四:能源资源如何布局开发?
西藏新能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00亿千瓦,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60%,水能资源剩余可开发量约1.05亿千瓦,占全国剩余可开发量的60%。抽水蓄能资源站点总装机容量5.4亿千瓦;条件相对较优的约1.5亿千瓦。
邓振辰认为,须基地化、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可以考虑外送通道资源条件,确定基地化电源开发规模;考虑负荷及资源禀赋、场地条件、负荷需求,研究分布式发展规模;考虑矿业、园区产业等规模化工业发展需求,预测源网荷储发展规模。
绿色西藏发展的探讨
邓振辰还提出了一些待探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统筹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生态流量的精细化调度、鱼类的保护、陆生动物的保护和水电的开发;高质量建设运行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现在建设如火如荼,未来怎么把它用好;如何协调资源与市场的矛盾,如内需保障,可能是通过基地化来满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更经济的方式,需要大家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