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滩上追光——筑起“银色向日葵田”,年减碳超15万吨
告别呼图壁,从乌鲁木齐驱车向东,当车窗外掠过东天山万年雪岭,无人戈壁滩的边缘渐渐显露出成片的光伏板时,哈密就快到了。在淖毛湖镇以北的广漠荒原上,中国能建投产的哈密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站,是我们此行调研地之一。
一进入这片“光海”,南都记者瞬间就被眼前震撼的景象所吸引:220米高的熔盐吸热塔耸入云霄,14500面定日镜以同心圆形式绕塔列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朵绽放的巨型银色向日葵。塔上闪亮的“光球”,在戈壁像地标指引方向。
定日镜实时跟踪太阳位置,太阳光经反射汇聚后,集中于塔顶吸热器上,其内部循环流动的熔盐被加热至560摄氏度,在与水换热后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组运转发电。
记者现场了解到,该电站是全国首批、新疆首个投产建成的塔式光热发电站,使用了国内首创的五边形巨蜥式定日镜、双热熔罐配置等多项先进技术,配备13小时储热,可实现昼夜连续发电。
“白天边吸热边发电,白天蓄好的热晚上还能继续发电,确保机组24小时不间断运行。”项目综合部主管张亚军自豪地告诉记者,依托高精度定日镜和昼储夜发的模式,电厂光热转化效率是普通光伏厂的2至3倍,年发电量约1.98亿千瓦时,可满足24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48万吨。
2019年,新疆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建成。看好光热新赛道的张亚军,也毅然在当年毕业后选择千里追光奔赴哈密,成为这里的一名运维技术员。转眼间6年多过去,从技术运维干到综合管理,他见证了戈壁滩中这个绿色能源项目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说到参与这一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的感受,他直言新疆干事创业氛围好,“包容性很大,挺适合年轻人的”。
“把定日镜设计成五边形,相比传统的四边形更接近圆形,反射的光斑也就更精准,对前后镜子的遮挡率也更低。”谈起首创自研技术,驻站7年多的资深运维经理赵小东同样如数家珍,“我们的镜面经过镀银抛光,相比家用镜反射效率更高,耐磨及抗风性能更好。”
赵小东介绍,项目最核心的定日镜控制系统属于“高精尖”技术,直接决定了每面镜子能否精准追光。“核心技术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位内蒙古大汉的感慨,源于电站初期真实遭遇的一次失败风险。他透露,2020年在项目安装调试初期,曾因外方技术垄断且无法亲临指导,导致定日镜控制系统运转极不正常,调试一度停滞。关键时刻,公司集结疆内外专家团队,自主攻克控制算法难题,最终实现定日镜高精度追踪与反射角度自动调节,在全国同类项目中达到先进水平。
全站总占地6600亩,相当于616个足球场,仅步行从厂区边缘走到塔底就有1.28公里。为确保镜面反射率,定日镜需极高的洁净度,然而地处荒漠戈壁,大风天气成为维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们针对镜面形状定制了5辆清洗车,隔周就对全镜列清洁一次。”作为定日镜的守护者,面对戈壁环境的艰苦考验,赵小东、张亚军和同事们克服大风尘暴、极端温差等困难,徒步巡检1.28公里长的镜场已成为常态。
当年,与张亚军同批赴厂的几位小伙伴,因各有牵绊都已四散他方,唯他初心不改壹志难迁。“青春大半都在这了,余生也就留在这吧!”说到未来的打算,张亚军腼腆地咧嘴笑道,“现在就想找个新疆本地媳妇,踏实扎根下去。”
(节选自南方都市报——《在沙漠边缘种草,在戈壁滩上追光,在雪峰麓下“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