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戈壁滩上,127万平方米的金属镜面如银色海洋般铺展,将烈日熔炼成绿色电能。2020年6月,全球首例商业化运行的敦煌一期5万千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电站并网发电,我国光热发电技术自此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座总投资16.88亿元的“国家示范项目”,不仅是甘肃招商引资的标杆,更成为营商环境改革的“活样本”。
在敦煌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电站内,一排排金属镜面如追光舞者,精准追踪太阳轨迹,将光能转化为高温熔盐储能。电站内,“黑科技”护航高效运维,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清扫机器人以20分钟/公里的速度穿梭镜阵,智能云平台实时监测12万面镜面角度偏差,确保光能转化效率超92%。这座“沙漠熔炉”的诞生,曾面临国际技术“无人区”的挑战,而如今兰州大成科技突破性采用熔盐作为集热、传热、储热一体化介质,实现储热15小时、24小时持续发电,攻克传统光热受制于昼夜的“间歇性”痛点,光热转化效率达92%,较国际同类技术提升15%;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超97%,Φ90大口径真空集热管、抗风沙熔盐泵等12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40%。
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运行部经理吕韶华说:“我们大成自主研发的一次性清扫机器人,在长度1100米的支路仅需要二十分钟,可以完成一次清扫,目前能实现的功能是能自动启停,自动回转。”
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国际上尚无熔盐作为线性菲涅尔技术集热介质的商业化案例。面对技术空白,甘肃省政府以“一事一议”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敦煌市快速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延伸“七通一平”至红线,实现“拿地即开工”企业迅速落地,并协调国网甘肃电力将接入系统审批周期大大缩短,“审批并联”跑出敦煌速度。敦煌市政务服务中心上线“光热项目全周期服务平台”,整合18项审批为“一件事套餐”,环评、能评、施工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项目流程提速70%。
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孔令刚说:“我们选择敦煌,作为我们光热发电项目首选的第一个项目厂址,主要是考虑到敦煌光照资源非常的富集,拥有非常广袤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落地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在项目落地简化手续方面,在税收减免方面,在落实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奖补政策方面,以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我们在敦煌落地兴业,还考虑到敦煌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城市,每年有大量的密集的人流,项目的展示度很高,也有利于我们整个技术的宣传推广。”
如今,敦煌戈壁滩上,兰州大成二期100MW光热电站与风电、光伏组成“绿电矩阵”,全球首个“风光热储氢”一体化基地呼之欲出。兰州大成项目的成功,使敦煌成为全国光热技术输出地。成功带动上下游9家企业落户敦煌,政府提供标准化厂房、员工公寓等配套设施,形成“15分钟产业生态圈”,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电站运营”全产业链生态,印证了敦煌市“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形成集群效应”的招商逻辑。敦煌市还借势打造“光热+文旅”融合模式,在项目周边建设光热科普馆、工业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衍生出研学培训、装备展示等新业态。
敦煌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贺雁鸿说:“我们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全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在项目审批上力求最快,通过一表告知、限期交办、工作流监管的机制提高质效,在企业的服务上力求最优,通过实名店小二、飞天帮办、24小时AR智能助手等,打造暖心的服务矩阵,在工作举措上力求最实,通过跨部门的会商,聘请社会监督员等举措,切实解决项目的痛点、难点、堵点,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厚植营商沃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