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建设高校碳中和创新平台,多管齐下为“双碳”再添猛料
发布者:admin | 来源:化工仪器网 | 0评论 | 3388查看 | 2021-08-06 16:17:02    

历经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大步向前,经济迅猛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是全球气温骤升。相比工业革命前,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1.1℃。臭氧层破裂、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等多个问题成为人类共同问题。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我国首次提出“30·60”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不到一年,“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高频热词。


近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碳中和和科技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其中提到教育部将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布局一批技术研究的科研、教学、数字化资源平台,打造创新人才教学科研基地。这项举措为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再添猛料。


碳中和是一场关于新学科、新技术、新思维、新市场的赛跑。在“双碳”提出之时,我国严控能源用度、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绿色产业,并在高校科研、技术企业、居民生活方面排局列阵,落子有章。


高校科研平台相继建立推动专业人才建设


本次出台的计划将目标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并明确了七项主要举措。举措中包括开展碳中和基础研究突破行动、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行动、、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碳中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碳中和国际合作交流行动,以及碳中和战略研究创新行动。


践行七项举措,有利于实现计划的近期目标即突破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中期目标的步伐即在5~10年间,建成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向远期目标靠近即建成一批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这并非教育部第一次在高校中设立科研平台。今年5月9日,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榆林市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并成立了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同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旨在促进碳中和技术。7月9日,福建师范大学成立福建省碳中和研究院。7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挂牌成立。7月16日,辽宁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揭牌。高校设立科研平台是推进技术进步,专业人才培养,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对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革命进行中仪器仪表企业造先机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利用煤炭、化石能源获得电、热。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高耗能能源使用率垂直降低,可再生清洁能源登上舞台。


煤炭发电转向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能、水能强势崛起。且近十年,我国绿色低碳技术重要突破,光伏、光热、风电等清洁绿色能源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形成。


除能源行业外,电力也是“能耗大户”。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大中城市空调用电占夏季用电高峰的60%。鉴于此,清华大学和格力电器合力研发“零碳源”技术,空调可节能85.7%。2050年前,该技术有可能实现全球碳减排放量达1000亿吨,相当于1160亿棵树100年的碳汇量,加快推广低碳应用势在必行。


不仅如此,环境监测是碳中和的重要探手。相关仪器仪表企业乘时乘势,响应“双碳”目标,积极研发、生产碳监测仪器。如聚光科技积极布局基于CEMS等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利用监测仪器计算的方法采集实时监测数据,建立微尺度空气质量模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再如上世纪80年代,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二十年来,设备不断更新升级,逐渐形成天地空三维碳排放量监测网络。该站点可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并将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耦合到计算机的模拟计算中,推算出碳排放时间、地点、排放量等数据,为碳中和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无论是监测二氧化碳排放,还是控制碳排放量,一方面需要大力推举新兴能源,另一方面相关环境监测企业还需将研发放在重要位置,环境监测仪器大有可为。


节能减排低碳从城市生活开始


减少碳排放量不仅从能源行业、制造业入手,城市居民生活需要重点关注。垃圾分类政策多省份推行,减少垃圾填埋,做好垃圾分类,建立“无废”城市;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油气车变为电力汽车,奶茶塑料变可降解纸管,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修复自然生态。


“双碳”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生态、能源共赢。未来,全社会将继续加大低碳系统研究和建设,形成自上而下一股力量,打赢蓝天保卫战。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