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者:Catherine | 来源:CSPPLAZA | 0评论 | 223查看 | 2025-09-08 11:46:46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光热大会上,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简称“和利时”)技术总监孙源佐详细拆解了和利时的光热储能智能化布局,从系统方案到项目落地,再到公司实力支撑,勾勒出一幅“技术落地为实”的产业图景。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29.png

图:孙源佐


1

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从“单点控制”到“全局协同”


孙源佐在分享中,将和利时的解决方案定义为“多维度融合的智能闭环”。这套方案的核心,是打破传统控制的碎片化局限,用“感知-控制-优化-管理”的全链条设计,解决光热电站面临的太阳追踪、多能协同、高效运维等核心难题。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273.png

图:和利时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整体框架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299.png

图: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网络架构


在硬件层面,和利时搭建了一套“硬核”产品矩阵:从国内唯一通过“四认证”(阿基里斯、CE、G3防腐、中国船级社)的HOLLiAS MACS-K分布式控制系统,到精准调控汽轮机的T800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再到适配不同场景的LX/LE系列PLC控制器,全系列产品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避免了“卡脖子”风险。“我们的镜场控制器能精准计算每面定日镜的最优角度,哪怕天气突变,也能快速调整动作。”孙源佐补充道。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527.png


而在软件与控制策略上,更藏着“智能化”的关键。孙源佐重点提到了两项核心技术:一是“模型预测控制(MPC)”,通过预测太阳位置和天气变化,提前规划镜场动作,避免传统“被动调整”的滞后性;二是“APS一键启停”,将镜场、储热、发电岛等子系统的协同逻辑固化到系统中,实现电站从“冷态”到“满负荷”的快速切换,彻底告别依赖人工操作的繁琐流程。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孪生+边缘智能”的组合拳:中央控制器下发全局目标后,本地控制器能自主计算最优路径,再结合数字孪生对电站进行全场景模拟——无论是光斑分布优化,还是设备故障预测,都能在虚拟环境中提前推演,让运维从“事后抢修”变成“事前预防”。“混合能源协同也是重点,”孙源佐强调,“我们能实现光热、光伏、储能的联合调度,既满足电网需求,又保证电站安全运行。”


2

从敦煌戈壁到高原盐湖,10+项目验证技术实力


“技术好不好,要看落地效果。”孙源佐用一组项目数据,印证了和利时方案的可靠性。截至目前,和利时团队打造的光热储能项目已覆盖全国7个省市,从西北戈壁到高原盐湖,10多套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稳定运行,涵盖塔式、槽式、菲涅尔式三大主流技术路线。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030.png

图:和利时光热发电主要业务分布图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050.png


图:和利时光热发电行业业绩


在敦煌首航100MW熔盐储热塔式光热电站——这座全球海拔最高、聚光面积最大的塔式电站里,和利时团队面临着“昼夜温差大、多系统耦合难”的挑战。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体化控制”:用DCS系统统筹全局,搭配DEH汽轮机控制、ETS危机遮断保护系统,再加上大屏幕显示系统(DLP)实现全场景监控。更关键的是,团队研发的K-SRT01温度智能前端设备,不仅满足了高精准测温需求,还减少了70%的电缆铺设量,帮业主大幅降低成本。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278.png

图:敦煌首航100MW熔盐储热塔式光热发电项目


在西藏日喀则扎布耶盐湖40MW槽式光热项目中,挑战变成了“高海拔+电网末端”的极端环境。和利时针对性设计了“主从热备冗余”的镜场控制系统(SCS),通过Modbus TCP/IP环网结构与现场PLC通讯,数据处理量可达15万点,既保证了实时性,又杜绝了通讯中断风险。“这套系统能在-40℃到70℃的温度区间稳定运行,高防腐性能也适应了盐湖的特殊环境。”孙源佐提到,这也是全球首个在高海拔电网末端落地的热电综合能源项目。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516.png

图:西藏扎布耶盐湖40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


而敦煌大成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项目,更是创下了“世界首个商业化”的纪录。和利时团队的一体化方案覆盖了从集热储热到汽轮机控制的全流程,让电站具备24小时连续发电能力,年发电量可达2.14亿千瓦时。“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我们的核心逻辑都是‘适配场景、解决痛点’。”孙源佐总结道。


和利时孙源佐:光热储能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1682.png

图:敦煌大成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项目


3

32年积淀,支撑技术落地的“三重底气”


“和利时能在光热领域快速突破,不是偶然,而是32年技术积淀的必然。”在孙源佐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自研、工程落地、服务保障”的三重支撑,这也是和利时能带领团队持续输出优质方案的底气。


从公司根基来看,和利时早已不是传统的自动化企业——作为全球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主力供应商,业务覆盖五大洲40多个国家,服务3.5万家客户,累计完成4.5万个项目。在国内,总部设在北京,杭州、西安、新加坡的研发基地撑起了“150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经营收入的10%用于技术创新,累计拿下2000多项知识产权。“我们的工业智能化板块,在火电机组国产系统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商运核电站反应堆数量占比达50%,这些经验都能迁移到光热领域。”孙源佐补充道。


技术创新上,和利时从不“闭门造车”:其主持或参与数十项国家重要标准制定,拥有通过德国莱茵ISO/IEC 17025认证的实验室,能对控制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进行严苛测试;在工业网络安全领域,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合作,研发的嵌入式可信计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安全可信PLC控制器还通过了“国内首台认定”。“国产化、高安全、高可靠,这是我们产品的三大标签。”孙源佐说。


工程与服务能力则是“最后一公里”的保障。和利时拥有550多名行业专家、1400多名区域工程人员,单月能完成3500多面机柜的调试成套;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布局服务网点,4小时内可抵达现场,90%以上的备件能在2个工作日内发货。“我们是MAV(主自动化系统供应商),能提供从项目设计、开车投运到全生命周期运维的一站式服务。”孙源佐强调,这种“全链条服务”能力,正是光热项目顺利落地的关键。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