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光伏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5亿千瓦,直接辐射量位居全国第二;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低风速风电开发潜力巨大;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盐湖锂资源、熔盐资源优势显著,加之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广袤荒漠化土地……放眼青海,这里清洁能源开发优势显著,开发潜力巨大,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是清洁能源发展的理想之地。
海南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100万千瓦光伏电站。黄河公司供图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台台高大的白色风机迎着疾风飞速转动……今日之青海,在追“风”逐“日”中,挺起“绿色”发展之脊;在“光”生“水”起中,跃起“绿色”发展之脉,进一步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凝心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高质量推进能源事业发展。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输电作业专业人员在±400千伏柴拉直流输电线路登塔消缺。汪大鹏摄
“绿色”,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今年上半年,青海省ETC车道累计过车约4353万车次,油耗节省量约为1366.82吨,CH(碳氢化合物)、CO(一氧化碳)、NO(氮氧化合物)化合物排放量分别降低约30.47吨、204.59吨、13.06吨。”
在这组数据背后,蕴藏着青海省积极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密码”。
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区内集中式储能。
近年来,青海将新能源作为全省工业经济、经济形态重构转型重要抓手,其中,积极推广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倡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低碳是青海发展的底气,是青海前进的方向。
为当好绿色低碳转型“排头兵”,青海省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低碳电力体系和绿色电力外送通道体系,编制完成《青海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取将青海海南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截至2022年底青豫直流累计输送绿电超300亿千瓦时。
国网海北供电公司在海北州祁连县央隆乡改造10千伏隆2路配电网线路保障藏乡群众用电。徐琛摄
同时,为确保新能源“用得好”,青海省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绿色供电,提升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围绕工商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化石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升级绿能大数据平台,打造“双碳”大数据中心,探索实施零碳产业示范园100%绿电供应,规划青海高速公路清洁能源一体化项目,推广绿色交通工程,提高汽车电动化比例,加快充电配套设施建设,挖掘电动汽车等生产生活充放电设施在调峰方面的潜力,持续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和规模,积极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能源体系、绿色循环的乡村振兴能源体系,清洁能源逐步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撑要素。
“低碳”,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规划面积第二大、青藏高原首座零碳产业园区内,“绿色风光”随处可见。今年3月,海东红狮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园区,将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25万吨工业硅及配套余热发电设施,这是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零碳”青海目标产业布局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青海送变电公司施工人员在日月山-杜鹃变750千伏线路工程进行高空断线施工。邹建华摄
依托“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青海省印发《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十大行动方案》《青海零碳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吸引一批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具备产业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园区,开展青海产业零碳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绿电价值实现国际合作签约仪式,成立国际绿电低碳认证(青海)研究工作室。
在“双碳”背景下,如何实现零碳产业园区碳排减?
“在碳排减方面,创新提出‘荷储网源’规划理念,依托青海清洁能源优势,通过构建‘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和构建‘全绿电’供应体系两条主线,降低园区‘设、建、运、维、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国网海东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年初,随着110千伏古驿变电站2号主变第五次充电顺利完成,标志着青海省零碳产业园首个110千伏绿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预计每年为园区输送7亿至1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在330千伏月石线开展青海首次中相导线带电作业。朱毅然摄
青海零碳产业园区以绿电为基础,以发展零碳产业为核心,打造“4+1”产业体系,即“以锂体系为主的电化学电池产业”“以光、风、氢能为主的新能源多能融合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基于绿电能源利用的大数据科技低碳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及“支持零碳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产业,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循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如何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青海这样作答——以高质量发展为航标,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围绕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多元化能源合作,深谋细化打造清洁能源青海样板,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打造能源创新示范,培育能源产业增长“新引擎”——
加快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哇让、同德、南山口等3个项目取得核准,实现了我省抽水蓄能项目核准零的突破。以“揭榜挂帅”方式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熔盐储热发电等4类共10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以“坚持政府主导、电网统一调度、市场主体自主参与”的原则,依托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谋划布局6座20万千瓦以上电网侧大规模共享电化学储能电站。通过绿电制氢、高效储能、规模储运、多元应用、产业聚氢等途径,着力构建“一个品牌、一个中心、两个集群、三个基地、五个示范区”的“11235”发展格局,聚力打造“中国氢海”。
打造能源创新样板,培育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
深化应用多能互补协调调控技术,实现不同时段优化调度与实时控制功能的有效集成,增发新能源超过9000万千瓦时。推广应用源网荷储互动技术,通过优化储能电站充放电模式、完善源网荷储协调平衡策略等技术手段,提升全网新能源利用率1.2个百分点。探索应用线路动态增容技术,提升新能源送出和重负荷地区供电能力。创新应用碳排放监测技术,构建全省规上企业专属电-碳模型,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测碳服务,青海114家规上企业可节约一次性投资超过1.5亿元。
一步一个脚印,从亮眼成效到先进技术,青海清洁能源综合开发规模明显扩大,能源清洁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能源科技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清洁能源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综合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实践与成果中不断提升青海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