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通知,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名单更新,江苏省国信集团作为地方能源国企代表入选,成为江苏唯一跻身这一国家级电力安全协调机构的省属企业。
这一重要突破,既是对江苏省国信集团在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安全管理等方面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在“经济大省挑大梁”中进一步发挥能源支撑作用的期许。今年以来,国信集团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推动企业发展向新向绿、量质齐升上取得丰硕成果,为全省能源安全大局注入强劲动力。
服务江苏大局,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
国信集团作为省属国企排头兵,坚决扛稳扛牢使命职责,坚定不移抓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好全省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
“十四五”期间,国信集团已完成能源投资近700亿元,年均增长约42.78%。目前,在手重大能源项目20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能源投资约322亿元、同比增长49.8%,占全省能源领域投资10%以上,集团投资建设项目占全省能源领域重大项目的四分之一。
国信集团着力实施清洁高效煤电升级,在全省能源保供格局中的支撑托底作用持续提升。7月,国信沙洲2×100万千瓦清洁高效燃煤发电项目二号机组投产,成为全省“先立后改”首批支撑性电源中首个投运工程;8月,一号机组也顺利投产,至此,集团在运在管的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达8台。新机组的如期投产,正是今年迎峰度夏的信心和底气所在,6—8月,国信集团发电量2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增幅居省内各发电企业前列。
截至8月底,国信集团控股和管理的装机容量超2500万千瓦,在建及已取得资源待开工项目总装机超1000万千瓦,所发电量全部服务江苏电网,装机规模和综合实力跃居江苏单一发电主体首位。预计到今年底,集团控股和管理的装机容量将达3000万千瓦,规模体量较“十三五”末接近翻一番。
加快低碳转型,培育绿色发展“动力源”
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信集团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任务,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截至上半年,集团在运及在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超50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5倍。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文明确,自6月起新投产的新能源项目全部进入电力市场,这标志着新能源“保量保价”时代的终结。在这一背景下,江苏总装机容量最大、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稳稳发出江苏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第一度电”。
乘势而上,随着盐城地区新一轮海上风电竞配项目落地,国信集团绿电供给能力亦持续提升,新能源资源开发由陆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实现从35万、85万再到155万千瓦3个量级的跨越,绿电开发能力和规模实力大幅提升。未来,国信集团将进一步以绿色能源项目为依托,加快探索绿色发展“大文章”,带动氢能、零碳园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绿色能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发展,为江苏新能(12.950,0.01,0.08%)源产业加速崛起蓄势赋能。
应对行业变革,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
国有企业要挑大梁,关键在于形成以企业主导、产业项目需求为载体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机制,将需求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国信集团以实体化建设国信研究院为牵引,加快打造“前瞻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示范应用”一体贯通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塑造面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传统能源转型进入换挡提速期,一直以来作为主力电源的煤电正经历从“基荷电源”向“灵活调节电源”转型的大变局。为进一步挖掘现役煤电机组灵活调节能力,早在3年前,国信集团就在行业内率先将光热发电领域广泛应用的熔盐储热技术引入煤电领域,建成投产全球首套煤电机组耦合熔盐储热工程,刷新了66万机组深调能力的行业标杆。随着百万千瓦清洁高效煤电机组日益成为煤电转型生力军,依托近年来建成投产的支撑性电源项目,国信集团深化深度调峰技术研究,率先在江苏省内实现百万千瓦机组非供热条件下20%深度调峰,进一步彰显传统能源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新价值。
身处新能源“平价上网”时代,降本增效已成为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的重大任务,其核心难点就是降低全周期运维成本。国信集团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上下游领军企业,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团队,牵头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海上风电场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探索区域级大型风电场全场景少人化智慧运维关键技术,降低海上风电后期运维成本。
新型储能是新能源产业的高地,也是江苏优先发展的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之一。今夏,在淮安蒋南矿区地下1300米深处,伴随项目一号机组并网,全球单机规模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之一——国信淮安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项目成功落地。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熔融盐+带压热媒水”储热技术,单次储电量达120万千瓦时,可满足60万居民高峰用电需求,填补了华东地区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空白。
拓展产业布局,强化综合供给“一盘棋”
能源安全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特征,须树立全面、统筹、联动的发展观。国信集团以“风光水火气储”多元化能源产业布局综合发力,持续提升能源供给韧性和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已实现能源种类全覆盖、布局空间跨陆海、系统运行调蓄并举。
放眼全国,国信集团依托建设运营江苏最大的省外能源基地——苏晋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蒙电入苏”绿电项目合作开发;依托长江黄金岸线资源和沿江电厂布局,发挥“前港后厂”联动优势,建成省煤炭物流靖江基地一期、二期工程,煤炭储备能力超100万吨、年吞吐量超2000万吨,成为“外煤入苏”的重要中转枢纽。
作为地方能源企业建设运营抽水蓄能电站的先行者,目前集团抽水蓄能总装机容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并在安徽建设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在全国首创“建设在皖、服务于苏”的新模式,打造省际能源互济互助创新样板,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江苏抽水蓄能装机总量接近翻番,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着眼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依托集团苏南管网、燃机电厂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并稳步运营沿海输气管道和如东LNG项目,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一盘棋”,以“三个组网”模式融入“全国一张网”,推进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并向LNG资源采购、天然气销售等环节延伸,着力打造“购销输储用”一体化的天然气产业链体系。
国信集团将以入选全国电力安委会为新起点,全方位融入国家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切实履行电力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不断提升电力安全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国信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