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 0评论 | 4224查看 | 2016-05-05 14:00:05
使用新能源发展高耗能产业将获得政策上明确的支持。
在《关于印发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国家能源局表示,将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支持西部地区实施高耗能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提高能源就地消纳比例。支持东中部地区加快高耗能产业转移,实施清洁能源提速工程,降低对远距离能源输送的依赖。
资料显示,为了提高当地的电力消纳能力,包括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均在提高本地的高耗能产业的比重。
不过,用享受高额补贴的新能源来发展高耗能产业,也面临着不小的争议。
除了提高本地的消纳能力外,在电力外送方面,国家能源局给出的策略则包括,实施区域差别化能源开发政策,合理控制中部地区能源开发强度和节奏,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压减东部地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发展核电、沿海风电、太阳能和海上油气开发利用。
数据显示,近几年,电力外送是新能源消纳的主要通道之一。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跨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跨区跨省外送电量全年达1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
但与此同时,在电力外送方面,则还要面临着接收地本身也在大力发展的光伏、风力电站的竞争,这必然会缩小对外来电力的需求。
此外,由于新能源电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光伏夜间不能发电等问题,由谁来承担这部分的电力调峰,也比较棘手。
江西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王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长距离送电可能对受端电网的危险会很大,如果这个电量突然没有,突然丢失,如果没有电源支撑的话,对于电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电网的崩溃,也就是所谓的大面积停电。
瞄准高耗能产业
对于西部省份而言,通过发展高耗能产业来加大本地电力消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3年,为了应对当年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意见中对大型地面电站“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西部的一些新能源大省,就已经通过新上高耗能产业来消化大规模的新能源所发的电力。
这其中较为成功的当属青海。
来自青海的数据显示,尽管截至2013年年底,该省的光伏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3GW,但受益于近几年工业项目的快速增加所带来的电量需求,青海本省发电电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如果单从数据上来看,青海通过发展工业项目来增加新能源的电力消纳,似乎是有效的。
除了青海外,包括甘肃、宁夏等地,也纷纷布局包括煤化工等在内的高耗能产业。
比如,在工业上,宁夏则提出了实施“1561”工程以及启动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包括建成了全球最大单晶硅棒加工项目、西部最大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加快煤电化一体化步伐,新增煤化工产能300万吨,着力开发工程塑料、通用树脂、专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等。
与之类似,在今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甘肃则提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促进风光电等新能源就地消纳。
尽管通过发展高耗能产业来增加电力本地消纳属于无奈之举,但这种做法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疑问,包括在许多高耗能产业均处于产能过剩阶段以及用如此高的电价来发展高耗能产业,其整体的经济性问题。而此次获得政策上的明确支持,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也值得关注。
谁来调峰
除了增加本地消纳之外,在电力外送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利好信息。
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12974万千瓦,其中火电6400万千瓦,同比增长33.6%。
一边是清洁能源大规模的“限电”,一边是火力发电新增装机仍然快速增长,这也是让许多清洁能源企业颇有抱怨的地方。
或许是为了对此做出回应,在前述通知——指导意见中,国家能源局表示,将控制煤电产能规模;合理引导投资建设预期,研究建立煤电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分省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提示;严控煤电新增规模,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和电力装机明显冗余地区,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煤电规划建设规模,取消、缓核和缓建一批已纳入规划或核准(在建)煤电项目;加大淘汰落后机组力度;严厉查处违规建设行为。
此外,还将实施区域差别化能源开发政策。在水资源可支撑和生态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加大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力度,稳步增强跨区调出能力;合理控制中部地区能源开发强度和节奏,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压减东部地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发展核电、沿海风电、太阳能和海上油气开发利用。
对于电力外送而言,即便可以通过限制中、东部地区的本地电力供应,来为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腾出一定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能就此万事大吉。
除了需要有需求外,制约电力外送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外送电力电量的稳定。
毕竟,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其发电量是由天气因素决定的,当其发电量出现亏损的情况时,由谁来补充这部分电量?
对于电力的受让端来说,恐怕不会甘愿为此进行调峰。毕竟,参与调峰的机组大多要充当一个预备队的角色。
就此来看,较为可行的办法是,要么由电力外送方大规模的下调电价,以此作为电力不稳定的弥补,要么通过自有的机组参与调峰。无论是哪种方式,背后对应的都是利益损失,不过是这部分损失由谁承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