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变“绿金”!玉门市光热产业链加速完善
发布者:xylona | 来源:酒泉日报 | 0评论 | 294查看 | 2025-08-07 10:25:16    

在河西走廊西端,一幅以风光资源为笔、以创新驱动为墨的绿色发展画卷正在玉门市激情描绘。作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玉门市充分发挥年均超3000小时日照和300瓦/平方米风功率密度的先天优势,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开创了传统能源城市绿色转型的先河。


经过多年发展,玉门已构建起规模可观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至2024年底,玉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2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达760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均位居西北地区前列。2022年,玉门油田获首张国家认可绿证,不仅实现了绿色权益的市场化交易,更引领了绿色电力消费的新风尚。


如今的玉门,已从“石油摇篮”华丽转身为“风光之都”。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的创新实践,这座昔日的资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新能源”的特色发展路径,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玉门方案”。


链式招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崛起,始于精准的招商引资战略。玉门市围绕风电、光伏、储能等核心领域,实施“链长制”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目前,玉门市已形成年产风机叶片500套、塔筒600套、光伏支架560万千瓦、光热反射镜540万平方米等完整产业链。今年1月至5月,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同比增长9.9%,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玉门丰富的风、光资源,更有当地政府‘保姆式’的招商服务。”弘大储能科技(甘肃)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总指挥曹允仃说。从项目用地审批到电力接入,玉门市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跟进,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招商引资“一子落”,高质量发展“满盘活”。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屹立戈壁,全球最大“光热+”储能项目昼夜运转国内首个全氧光热超白浮法玻璃达标量产,更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未来技术扎堆落地……越来越多新能源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玉门加速落地。


全链布局:在风与光中共舞


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推动玉门新能源产业向高端迈进。玉门油田“绿电制绿氢”项目已贯通“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为炼化企业提供清洁原料。今年,玉门市实施重点工业项目70个,其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项目24个,总投资达494.97亿元,为产业链延伸注入强劲动能。


在宝能(甘肃)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有序忙碌。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杨利伟说:“公司是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营业务。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会议推出针对新能源的利好政策,我们抓住机遇,争取创造更大的辉煌。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生产,日产能稳定在180吨到200吨之间,上半年完成产值1.1亿元,总订单完成了2万吨。”


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玉门市聚集了宝能(甘肃)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新能源装备企业11家,覆盖了风、光、热等能源装备材料制造产业链。


从“保姆式”到“合伙人”:玉门服务的三级跳


玉门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145项服务事项,通过“一企一策”“容缺受理”等措施,将审批时间压减了95.5%以上;通过“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组合拳”,形成“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玉门速度。


针对新能源企业用工需求,玉门市通过校园招聘专项行动广泛引进化工专业人才,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风电运维、光伏技术等专业,年培养技能人才1200余人;建成新能源产业人才公寓、职工食堂等配套设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政府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用电、用地问题,还为员工提供住房补贴,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玉门市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彬说。


如今的玉门,风电叶片与光伏矩阵在戈壁上交相辉映,生产车间智能设备高效运转。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玉门市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之路,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风光无限”的新赛道。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