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两大战略落实金融工具助力传统能源转型
发布者:xylona | 来源:国际金融报 | 0评论 | 1634查看 | 2022-10-31 11:44:05    

金融机构为绿色发展支招


编者按


黄浦江畔,绿色发展的旗帜之下,金融与能源交相辉映,学者与实操坐而论道。


10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际金融报社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绿色金融论坛”。本届论坛包括大会主旨发言、圆桌论坛、签约仪式等环节,嘉宾阵容豪华强大,内容维度丰富多彩。


其中,两场圆桌论坛分别从能源和金融的角度,与10余位嘉宾探路绿色创新之道,全面展现绿色产业、企业的发展路径及投研趋势,以及分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探索实践及经验。


◎记者罗葛妹


10月25日,国际金融报社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绿色金融论坛”。1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金融与能源赋能绿色发展”这一议题,就金融与能源两个方向展开交流探讨,为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新路径。


在“金融赋能绿色发展”圆桌论坛上,来自银行、保险、金融租赁等金融领域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金融赋能绿色发展的内核及要求,介绍了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探索实践及经验。


本场圆桌论坛由《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卫容之主持。


绿色金融全面开花


面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历史性使命,更积极地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界及其相关领域的必然选择。


建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也是在金融界领先开展ESG理念建设和发展的银行。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涛介绍,绿色金融这一个概念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以后,建行一直积极躬身践行,推出了新金融行动,绿色金融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顶层设计方面,建行总行层面有绿色金融委员会,分行层面在整个考核导向上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从上至下都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绿色信贷,覆盖生产制造业、人民城市、美丽城市建设等多方面。


周涛同时表示,建行也在努力自我践行绿色生态,并把做法和经验分享给社会,帮助上市绿色建筑委员会共同尝试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网点。“目前,建行有两家网点已获得上海市的认证资格证书。绿色网点建设的标准和绿色网点认证的流程标准也被上海市作为一个标准来向行业进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自身低碳、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产经营传导到社会中”。


相比而言,恒生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虽然体量并不大,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早在多年前,国内市场还没有绿色概念时,我们就开始做绿色相关项目。”恒生(中国)执行董事兼副行长祝瑾举例说,在气候风险上,恒生把ESG条款放到衍生品中,当时做了CCS(碳捕获与封存)、货币掉期交易。之后又做了绿色按揭贷款、绿色存款、绿色账户等,包括供应链金融,每一条业务线和每个产品都能够和绿色搭建。


“汇丰集团多年来在支持‘向低碳未来转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汇丰人寿总经理胡敏提到,早在2020年,汇丰集团就宣布,将协助客户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并在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净零排放。承诺在2030年前提供7500亿到1万亿美元,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融资及投资。


聚焦到汇丰人寿,公司对所有资金投向都会进行密切追踪,在投资范围内优先选取绿色金融产品;针对权益资产的投资制定了严格的减碳计划,将ESG的理念深入贯彻至股票、基金、私募股权等各类权益资产的研究及决策中,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逐步降低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等高污染行业的持仓。


作为招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招银租赁在绿色金融方面丝毫没有放松。据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首席杜毅介绍,招银金融租赁目前规模将近2500亿元,其中在绿色双碳行业投放的余额将近700亿元。同时在风光电站方面已累计投放1200余亿元。2021年,公司在海外发行了9亿美元+1亿欧元双币种的双碳特种债券,并在同年发行了150亿日元武士绿色债券,是第一家走出海外发行绿色债券的中资金融租赁机构。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总结指出,过去国家在顶层设计、地方绿色金融的制度政策上成果丰硕,尤其是在今年7月1日上海市通过的一部特别重要的绿色金融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共37条,给整个上海以及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划了很多重点出来。


据介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总额占整个信贷余额12%至13%,达到19.5万亿元,绿色债券总额达到1.2万亿元,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绿色保险方面也已全面启动,资管、租赁等金融机构都已经全面行动起来。


标准体系仍待完善


那么,金融机构在积极履行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又该如何改进呢?上述嘉宾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周涛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更好地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降碳,目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如何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觉性。绿色金融在效应的外部性和成本的内部性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建筑想要拿到绿色运营标志,在过程设计、材料使用、运维设备选择等方面,都面临成本的增加,并且最终需要申请专门的认证机构进行测试,才能够颁发绿色运营证书。对于这些额外的成本而言,全社会共同为了节能减排目标设定一些结构性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他以最早推出绿色金融试点的湖州为例,该市将绿色项目分成三个等级,包括深绿、绿色和浅绿,对不同等级的项目给予不同比例的贴息。因此,想要让市场主体提高减碳自觉性,一方面是提高意识,另一方面要有实惠,在这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做更多的安排。


其次是如何推动全行业的联动。周涛强调,要将银行、保险、基金等各行业很好地整合起来,在里面分别承担不同的风险、获得不同的回报期许,这对于推动技术提升、新材料改进的效果会更好。据介绍,建行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2021年,建行全资子公司建信投资参与发起碳中和主题基金,就是想进一步丰富新金融实践的绿色内涵,解决投贷联动如何推动行业发展的问题。


祝瑾表示,只有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标准化,各个市场之间的流通性才能打通。不过,在建立标准化的绿色金融体系上,目前金融从业者的绿色专业化能力相对不足,缺少信息披露框架和统计口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认定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她认为,只有市场逐渐成熟起来,才能做到客观地评估绿色项目。而辅助的软件与硬件,对于绿色产业的参与者而言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到投资人的决策。因此,随着绿色金融的逐步发展,一定会衍生出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对不同的行业统一计量口径,这也是难点所在。


胡敏将视角聚集到了保险业,在他看来,在“双碳”目标的推进过程中,将给保险业带来更多、更新的动力和机遇。保险公司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潜力,抓住机遇来实施企业的绿色转型。以寿险公司为例,实现“双碳”目标主要可以从投资及险企自身减排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险企在投资上应积极支持我国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和绿色低碳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和降碳,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助力相关基础建设行业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助力推进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思考如何降低办公楼用电、用水量,如何减少员工通勤、出差造成的碳排放,如何在办公楼新建、迁址或者改造的过程中循环使用材料与设施,并采购环保标准的用品、材料、建材等。此外,保险行业有着大规模的从业人员,如何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宣传,普及公司的绿色转型目标,对实现“双碳”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杜毅提到,现在绿色能源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是从能源行业来说,不管是绿色能源还是传统能源,最终都是规模和效率所带来的成本的极致竞争,不能说绿色能源就可以成本高,这是有悖于商业逻辑的。


“大型金租,特别是头部金租的发展终局就是产业金融,一方面要求我们提升行业认知,成为产业里面最懂金融的,金融行业里面最懂产业的。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支持金融租赁产业化。”杜毅呼吁,“希望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政策允许金租公司设立专门的绿电SPV,金租公司可以交割资产,SPV公司交割股权,让有开发能力的产业公司去源源不断地开发项目,我们则可以大规模长久期的低成本地持有新能源电站。”他补充称,融资端还可通过同业拆借、发行绿色债券、REITs、ABS,甚至发行绿色理财,降低行业融资成本,打通整个商业闭环。


“从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经过六年的探索,绿色金融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李志青直言,比如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激励措施不足、流动性仍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李志青认为,未来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标准建设,加强信息的公开披露,以及促进产品服务的多元化,更好地利用各地的财政、金融、投资方面的有利政策,助力绿色金融更好地发展。


金融工具赋能传统企业转型


◎记者蔡淑敏


10月25日,国际金融报社在上海成功召开首届“绿色金融论坛”。这是一场绿色发展的思想盛宴,也是一次践行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


在“能源赋能绿色发展”圆桌论坛上,来自能源央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的多位业内人士聚焦能源产业,共同讨论如何把绿色金融和绿色能源落实到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家以及更多的项目当中去,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和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加大绿色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本场圆桌论坛由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忻雷主持。


金融助力“双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双碳”背景下,能源势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波表示,人类过去一两百年的工业文明来自高碳能源,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何其之难。但随着工业文明发展,温室气体不断地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小岛屿国家消失、两极永久冻土融化、大量甲烷排放到空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对于能源产业集团来说是首当其冲。


申能集团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能源保障者,上海三分之一的电力、90%以上的燃气都由申能供应。据杨波介绍,申能集团一方面在积极地推广清洁、火电的技术,另一方面申能财务也在绿色信贷等多方面积极布局。


杨波表示:“从申能财务而言,我们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面,50%以上的信贷都是绿色信贷,增长率每年超过30%,以及在集团新兴产业布局当中,我们的信贷优先支持新兴的绿色板块,像今年是海南的风电项目、洋山港液化天然气进口二期,大量的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的投资,都是优先占用我们的信贷资源。”


除了将信贷资源优先支持绿色项目,申能财务还主动地进行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披露,是上海首批六家自愿实现ESG披露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是去年上海市首家实现自愿碳中和的金融机构。


作为能源类央企、传统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国家电投,也在利用更灵活、更开放的金融工具帮助传统能源实现转型。国家电投集团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事业部总经理杨轶在圆桌论坛上表示,就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帮助传统能源转型,该集团在基金板块上制定了两大战略:一是服务集团的产业战略,二是服务集团的创新战略。


“产业战略是我们的主业,以新能源发电为主的产业,包括围绕风、光、储、氢四个细分领域。”杨轶表示,针对一些早期的项目开发,可以利用基金或者其他的金融手段帮助其更好、更快落地,为集团做输送。“同时,还会围绕监管要求、稳杠杆基金等,将某些资产出表,但依然保持管理权,这也是未来加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一种新的模式”。


此外,围绕创新战略,国家电投集团还设立了两支非常大的母基金:一是科创母基金,更多是围绕风光储氢四个细分领域未来的一些技术路线做一些布局。二是“三新”母基金,即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会更多偏向一些项目类、大的示范性工程。


民营企业亦有作为


实现“双碳”目标,央国企“挑大梁”责无旁贷,能源发展领域的民营企业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能够从中寻求绿色发展的道路,捕捉绿色发展的机遇。


在圆桌论坛中,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平表示,以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央国企毫无疑问是新能源整体建设的主力军,而民营企业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定位。


陈平认为,在新能源建设中,有三个角色非常适合民营企业,一是输送“弹药”,央国企投资需要设备、施工安装服务、运维等后续一系列相关工作,他觉得民营企业可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是拾遗补缺,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灵活性、特殊性,可以在很多方面独当一面。陈平举例称,正泰长期关注农村户用光伏,这便是民营企业可以做得很好的拾遗补缺作用。


三是探索创新。陈平表示,民营企业由于相对灵活的机制和比较好的激励机制,更多地鼓励团队去进行探索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探索完以后,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清晰的逻辑后,央国企再进行大规模投资会更合适。


除了输送“弹药”、拾遗补缺和探索创新,挖掘潜在项目也是民营企业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方向。


仁烁光能联合创始人兼CEO沈承勇拥有丰富的公司治理经验及光伏新能源行业资源。在过去一年,他投资了约25个项目,基本上每半个月就会投资一个项目,其个人风格偏向早期投资。在此次圆桌论坛上,他建议,民营企业可以多关注一些技术迭代的项目。


对于如何挖掘潜在项目,实现投资价值,沈承勇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靠技术迭代、技术创新的方式,二是在技术成熟时,靠规模的扩大。“靠规模的扩大赚钱,这个一般适合B轮、C轮,适合央企干的事情。针对民营企业要搞科技创新,还是搞一些技术迭代的项目。”在他看来,前者需要有战略眼光,也更加适合民营企业,一旦投中则回报丰厚。


至于如何发现这些项目,沈承勇认为,一个产品要卖得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科学化的问题,例如制造手机,需要弄清楚背后的各项原理;二是解决工程化的问题,需要优秀的成本控制管理、供应链管理,性能做得好的同时,将成本降到极致。


“我一般选项目的时候,选择解决科学化的问题(的项目)。”沈承勇表示,“科学化的问题解决清楚以后,工程化的问题我们帮它解决,帮它降成本,完善供应链,我们是这么选择项目的。”


紧抓绿色投资机遇


“双碳”背景下,能源科技、数字科技、绿色金融等科技和金融以及能源的融合,构建了一幅非常广阔的绿色投资蓝图。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刘表示:“我们做过很多测算,包括金融机构也做过测算,达到碳中和这个目标,累计投资金额在100万亿这个量级的水平,是一个长期确定性的大赛道。”


在“双碳”投资赛道中,行业覆盖面广,且不断有新的能源、新的科技、新的创新问世。杨刘认为,与其抛几个大的赛道,不如向大家分享其方法论。杨刘将自己的投资标准概括为“三框一率”,“三框就是框定自己的投资击球区,一率就是渗透率,这也是贯彻整个绿色能源投资的核心。”杨刘认为,“三框”包括:一是前沿科技里的头部团队,投资机构要尽可能地将眼光放长远,投未来的技术;二是中大型企业,如果这个赛道中不是特别前沿的技术,或者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尽可能地投资一个比较大的企业;三是高成长的专精特新企业,未必是一个很前沿的技术,但是小而精的技术。


关于“一率”,杨刘表示,渗透率也在帮助其梳理和研判绿色能源投资的动态发展和调整。他举例说,在新能源车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最需要布局的赛道就是整车厂、主机厂,但如今大家关注到的是电池的机会,随着渗透率的提高,赛道也在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杨刘还提到被投企业的团队和公司创始人也很重要。他认为,成功企业家身上存在三点共性,也是投资需要关注的点:一是企业家格局,二是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三是企业家的专注力。


绿动资本执行董事黄宽在介绍其绿色能源投资框架时,提到了两个多元化:一是整个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原料物质来源的多元化。


黄宽表示:“在这两个多元化之间,还有一个连接,即最终物质的来源。这涉及到大家比较熟悉的CCUS,就是碳的捕集利用和存储。这对于我们最终真正实现碳中和,相当于是最后的临门一脚。这些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领域。”


黄宽建议,在绿色能源投资领域,重点寻找两个方向的企业或者赛道:一是在关键的环节具有比较新的、比较高壁垒技术的企业;二是有成熟商业化逻辑支撑的绿色企业、绿色技术。


华泰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申建国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给出其看法。他表示,大家关注到新能源,首先关注其成长,而成长的本质在于需求。资本对新能源的改变更多的在于供给方面。申建国进一步表示:“资本不仅对新能源的上市公司有很大帮助,它对整体的新能源生命周期或产业链生命周期都有助力,这属于供给的维度。”


申建国还认为,新的技术、新的方式会影响到需求侧。在他看来,需求侧的应用其实可开发空间很大,就像互联网基建之后的衍生一样,要考虑前进路上的一些遗留问题,例如新能源车这么多,之后在维修方面也有广阔的空间。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