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赋予了青海雄奇壮丽的风光,青海人也用敬畏与守护换来生态“红利”。阳光倾洒在青海湖之南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塔拉滩,一张青海产业名片同样熠熠生辉。
塔拉滩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是发展光伏、风电的理想之地。2011年起青海整合多家国企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这里建成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截至2024年底,园区引进68家光伏企业入驻,光伏并网装机达1773万千瓦。昔日荒滩上延伸的蓝色光伏板生成的汩汩绿电送东方,板下有了青青草场,羊群悠然觅食,塔拉滩成了“聚绿盆”与“聚宝盆”。
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格尔木市同样实现了从戈壁荒滩到绿电“蓝海”的跨越。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一面面反光镜整齐有序排列在荒漠上。年风能可利用小时数高达3500-5000小时,年日照时数超3500小时,优越的资源禀赋支撑起格尔木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底气,这座得天独厚的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
海西基地10万千瓦光热工程项目。人民网记者张力洋摄
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在格尔木东出口的茫茫戈壁上,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罐体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光芒,罐体内部温度低至零下194℃,无形的电能正以液态空气的形式静静储存其中。这里便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青海格尔木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这个超大号的“空气充电宝”,解决了“夏紧冬枯、日盈夜缺”的困境,实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突破,曾经荒芜的戈壁,如今正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
从荒芜戈壁变身世界首个风光热储多能互补项目,成为绿电“蓝海”。作为全国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土地资源、完善的电网设施、冷凉干燥的气候,为绿色智能算力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格尔木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清洁能源产业的“三级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达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94%,新能源装机4325万千瓦,占比69.5%,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充足稳定的绿电资源,也让这里成为发展绿色算力的“天然良港”。
绿电汩汩送东方,绿色算力发展的同时,盐湖中提取的锂资源驱动新能源汽车,农旅文体商融合发展,高原有机冷凉蔬菜冷链直达大湾区餐桌……青海以生态保护优先,产业“四地”建设为纲领,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兑现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