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碳交易试点来看,碳金融该何去何从?
来源:eo南方能源观察 | 0评论 | 4895查看 | 2017-11-29 19:58:00    
      11月14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波恩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进展,“启动工作准备就绪,已进入审批程序,一旦批准,就会启动。”

  这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原定2017年内启动。由于配额分配、数据质量、覆盖行业选择和试点市场衔接等多方面的障碍,启动过程相当艰难。阶段性的结果是,减少控排行业,在基础更完备的行业中挑选企业参与交易,再逐步扩大覆盖的行业和交易规模。

  此前诸多第三方机构想要发展的碳金融业务,也在波恩会议上有了明确的定位——碳交易的唯一目标是通过市场手段降低减排成本,机制启动前期不会考虑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内共识是,对碳金融的谨慎态度,源自严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大背景。

  尽管启动时间可能推后,全国碳市场的特征却不是“慢”而是“快”。如果把2010年看成中国低碳元年,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从发出明确的政治信号,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到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再到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全国碳市场启动时间表,直至2017年终行至启动门前,前后不过六年。

  六年间,欧盟碳市场和美国加州碳市场经历了几波起伏,国内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也逐步降温,同时大量的碳交易、服务机构兴起。此刻,全国碳市场的大门即将开启,已经运行了几年的七大试点,究竟积累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而这些宝贵积累又会如何影响全国碳市场,如何与配额制、绿证等机制共洽,如何塑造中国的低碳之路?

  作为一个低碳程度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城市,深圳还想做得更好。如何利用碳市场助力深圳低碳升级,是深圳试点的核心诉求。

  启动前奏——立法保障

  在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深圳是七大试点之一。

  成为试点后,深圳市政府格外重视,在立法和行政规定方面对碳市场运行做了双重保障。先是在2012年底的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后又以人民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事实上,在七个试点中,只有深圳、北京对碳市场运行做了立法准备,其他试点主要采取约束力较弱的行政通知、办法。

  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欢迎一起来减排”

  “碳市场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一语点出地方建立碳市场的初衷。

  深圳市建立碳市场的目的,在其立法的《规定》第一条就说明了,即“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

  其实在成为试点之前,深圳市就已经是一个产业结构相对清洁的城市,以2010年为例,深圳市三次产业比例为0.1∶47.2∶52.7,其中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万元GDP能耗为0.51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如何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同时,用碳交易的方式继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也是深圳市对碳市场的期待。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深圳碳市场设置的控排企业排放量纳入门槛较低,以便纳入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交易。依据《规则》,年排放量超过3000吨二氧化碳的企业,都被纳入。而其他试点的纳入标准,基本都是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2万吨,湖北试点还设在了6万吨。

  在这一规则下,深圳碳市场纳入了800多家企业,是七大试点中纳入控排企业最多的两个试点之一,仅次于北京,其他几个碳市场的纳入规模平均200多家。

  对于这800多家企业的转型,深圳市有着不同的规划,这种不同体现在了碳配额的分配方式上。对于水、电、气、港口、地铁等带有公共事业属性的行业,深圳在配额分配时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年度生产总量,而对于其他行业则主要考虑工业增加值,即企业的GDP。换而言之,相同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越高,能拿到的碳配额也越多。

  据葛兴安介绍,这一举措是为了激励这些企业多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个深圳企业的产品升级。

  借力碳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做法,从结果看是不错的。以2015年为例,相比2010年,当时纳入碳市场的有636家控排企业,它们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下降了581万吨,下降幅度约18%,碳强度下降了41.8%,而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给广东制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为19.5%。此外,控排企业中621家非公共事业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484亿元,增幅54.7%。

  不过,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碳市场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并不明确。事实上,2015年下降的581万吨碳排放量中,有300多万吨的降幅来自于电力行业,而火力发电小时数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下降约200万吨,主要是因为企业用电量的下降。

  为了摸底碳市场对节能减排的实际贡献,2015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曾以问卷的形式做过调研。600多家控排企业中,有120家填写并返回了问卷。其中90%的企业表示每年都会上节能减排项目,60%的企业表示是专门为了碳市场而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对于这一结果,葛兴安向记者坦言“蛮惊讶的”。

  碳市场是希望通过市场之手,以最低的全社会减排成本达成减排目标,即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先行减排,再将其多余的配额以高出边际减排成本的价格卖给成本高的企业。由于目前较为宽松的配额总量设定,“几乎所有试点当前的碳价都与企业的减排成本无关,”超越东创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超越东创”)总经理雷雪晶告诉记者,过于低廉的碳价不可能对有减排成绩的企业产生有效激励,也不可能对需要节能减排的企业产生成本压力,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企业没有动力减排。

  但深圳市管控企业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双降的事实,也证明控排企业做了一些节能减排的工作。葛兴安认为,不能完全从碳价格和减排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理论上,减排成本低的行业选择减排,而减排成本高的行业选择购买配额而不减排。但事实上,从长远的提效角度考虑,在自身现金流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会选择自身减排而非购买碳配额。从品牌角度,自身减排比购买配额显得更绿色。

  达成目标或需碳金融

  在低碳的大趋势下,企业有减排的想法,而且也做出了一些行动,但要深度减排,葛兴安认为资金最关键,而碳金融可以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深圳市在碳金融上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了跨境碳资产回购融资、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等业务。但未来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会如何发展,还得看国家政策的导向。

  深圳碳市场由于整体体量不大,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大型的金融机构兴趣不大。但也不乏一些有想法的资本,广东南粤银行深圳分行(下文简称“南粤银行”)便是其中一例。

       深圳碳市场启动后,南粤银行深圳分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刘春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相关消息,她联想到或许银行业务可以同碳市场结合,就积极地与深圳排交所建立联系,让南粤银行成为了深圳排交所的第三方存管银行。但第三方存管仍是传统业务,刘春晖期待的是更多的碳金融创新。

  随后,刘春晖了解到深圳市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进行碳资产质押融资的想法,而南粤银行也把开发碳资产质押作为银行开发碳金融的首选业务。通过深交所撮合,两者一拍即合,实现了深圳首笔碳资产质押融资。刘春晖特意解释说,这是一笔纯信用质押,无需其他额外存单房产担保,无集团担保,也不用从企业原有贷款中剥出一部分作为碳资产质押贷款。这种质押是碳资产金融属性的体现,并且根据银行贷款规章,银行会严格追踪贷款款项,保证其最终用于节能减排项目或其他合理用途。

  负责风险管控的南粤银行深圳分行常务副行长李煌告诉记者,当时想为企业开发碳资产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还有其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