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进入启动前关键时刻 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来源:北京商报 | 0评论 | 2942查看 | 2017-07-25 09:44:21    
       按计划,今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7月24日,北京环交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显示,就在目前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启动前最后关键期之时,相关部门的操作思路却突现调整。据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将不会按规划纳入八大行业,而是先进行电力、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交易。同时,试点碳市场并不会因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而立即取消,而是会并行运行一段时间。有业内人士不乐观地预计,全国碳市场的配套支撑系统建设方案尚未确定,实际进度或有所延迟。

  交易范围收窄运行模式调整

  作为今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各界寄予厚望。2015年,国家发改委曾透露,全国碳市场初期拟纳入电力、化工等6个行业中年碳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而去年初,这一规划略作调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涵盖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8个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这些行业的重点企业。

  按照去年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地方主管部门要在去年6月30日前汇总、上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业内表示,根据上述标准,国家发改委曾预计能够纳入一万家企业,参与初期的全国碳市场交易。但是,在各地进行的初级碳核查操作中,就已经出现了困难。

  目前,行业内有消息称,由于部分省份排放核查与复查工作进度严重拖后,而且数据报送质量较低,后来决定首批只纳入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数据基础较好、占比较大的行业,其他五个行业等后续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经过试算和征求意见,目前首批三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初步确定,近日国家发改委还组织讨论了配额定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全国碳市场建设思路调整除纳入行业范围收窄外,还包括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运行模式的变化。根据北京环交所本次发布文章中透露的消息,3月底,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碳交易试点省市各自提交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方案。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可能会同时启动多个交易平台。然而,在5月上旬组织专家评审和各方博弈后,这一计划改为由各省市联合组建这两个国家级平台,方案已经上报,但最终结果还未公布。有知情人士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还是会和八个试点市场并行一段时间,而后两者再逐步进行对接。

  基础落差“拖累”整体进展

  对于参与碳交易行业变化背后的原因,有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实际上,各地对于参与全国碳市场的热度有着明显落差。总体来说,试点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城市上报的数据也更为详实、准确。但是,部分非试点省份在碳交易方面几乎零经验,专业能力欠缺,导致碳排放数据核查进展缓慢。此外,有分析称,原本计划纳入的八大行业涉及企业较多,比如仅化工行业就包括了数十个子行业,一些企业缺少碳排放数据,配额计算难度较大。因此,5月国家发改委碳市场推进小组在四川、江苏两省召开了碳配额分配试算工作会议,也只锁定在了电力、水泥和电解铝行业。

  上述知情人士直言,其实,即使是在提前开展试点的城市中,碳交易的履约情况也参差不齐。公开消息显示,每年6-7月是碳交易试点的履约期,各试点地区的重要排放单位,须在当地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实际年度排放指标完成碳配额清缴。在业内,履约期被称为“期末考试”,是对各地区上一年度碳交易运行情况进行的检验。

  截至今年7月5日,北京碳市场2016年度履约任务顺利结束。全市共纳入945家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达到100%。实际上,早在3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便下发通知,限定6月15日前完成履约。6月16日,《关于责令2016年重点排放单位限期开展二氧化碳排放履约工作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公布,责令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等22家未按期履约的企业,须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完成,否则将按市场均价的3至5倍进行处罚。7月5日,履约全部完成。

  此外,广东、天津也均顺利完成履约,上海虽未能连续4年保持100%履约纪录,但在当地368家纳入控制排放范围的企业中也仅有1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履约,而深圳的824家企业,履约率也达到了97%。

  相比之下,湖北、重庆两地的行动则相对缓慢。虽坐拥全国最大规模的碳市场,湖北却迟迟没有公布履约企业名单。7月4日,湖北省发改委下发通知称,履约截止日期由原来的5月底推迟至7月31日,且到8月4日才收缴企业履约后剩余未经交易的配额。对比显示,当地2015年度的履约工作实施于2016年10-11月,比其他试点晚了3个多月。

  “总体上看,各试点履约进度不一。以重庆为例,无论交易体量,还是交易金额,都远低于其他试点。这意味着企业参与交易较少、积极性不高,到了履约期重视程度自然不够。”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王科表示。

  而对于碳交易试点和全国市场是直接融合还是并行运转的摇摆不定,上述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本身现在已有试点各自的运营、交易模式就各有不同,所搭建的平台也都有不同的运行机制,短时间内相互对接难度较大,本着先让全国市场如期运行的原则,初期试点、全国市场共存的可能性较大。

  市场完善长路漫漫

  数据显示,目前,各试点城市间的交易价格差距较为悬殊。其中,北京试点的碳价格基本维持在40~50元/吨,上海、深圳、福建则在20~37元/吨波动;湖北、天津、广州基本在15元/吨上下;重庆则维持在5元/吨以下。

  “碳交易试点地区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多数地区只是依据行政规章建设碳交易市场,试点总量总体偏松,导致配额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市场活跃度不高,交易规模有限,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表示。而这些也是业内期盼未来能在全国碳市场中妥善解决的重点问题。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全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毛涛直言,从顶层设计来看,碳交易体系的构建尚处能力建设阶段。一方面,试点省市都开展了规则制定,国家层面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尚不健全,突出表现为全国性政策与试点省市政策、及试点省市间的政策缺乏协调,不足以有效支撑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作为辅助碳交易体系实施的碳金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及灾备系统等,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毛涛表示,目前,七个试点相对独立,且都有自身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场所,配额主要在各自辖区内进行交易,造成了一定的封闭性。

  此外,各种环保、节能权益交易机制协调机制缺乏问题也格外突出。毛涛表示,国家在推动碳交易的同时,还有用能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等类似制度。《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明确提出,2017年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等省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工作。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展了节能量交易工作。在碳交易试点过程中,特别是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后,企业很有可能同时参与上述两项交易,各类交易之间相互配合、衔接等机制还需尽快确立。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